两年度总结

2020 这一年,我一开始觉得自己一定会过的很糟糕,只是没想到能糟透了,完全超出预期的糟糕。

这篇文章本应该在2021年1月10日发布的,结果让我拖到现在(9月20日),我觉得都可以写个两年度总结了…

疫情

大概是在 19 年的年底,我拿到了上家的 Offer,也是在那一天,我听说了武汉的疫情

那时候还算是圈内人,消息渠道比较多,而且不会传假消息,这也是我得以在 2020 年达成「全年没做核酸检测」成就的理由之一了(不知道庆幸的点在哪里…

然后就是口罩,那时候自己在防疫方面也帮不到什么忙,只能说自己买点口罩准备度日。那时候真的没想到这次的疫情会这么严重。

上次有这种规模的疫情,应该是在 03 年非典的时候了,不过我对非典没有什么记忆,一个是因为我不在高发地,另一个是我那时候还小。

不过,我是很清楚这类病毒造成的影响的,所以年末就做了点防护措施。

mask

2019 年 12 月 23 日,入职的第二周,我买入了第一批口罩,只有 60 只,这时候的价格还算正常,316 元可以买到两盒。

没想到在三周后的第二次购买时,只是多了 30 只,价格却翻了两倍多,而且因为商家无货,也无人配送,卡了我一个月才退款给我。

工作

背景

19 年的我还是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打工。当时做的事儿就是做点微信自动化的事儿。

背景是这样的:公司是一个投顾公司,所以少不了销售(也就是你们常见的电话推销员)。由于现在大家粘在微信的时间会比电话和短信要多得多,所以现在电话推销的行业也就逐渐舍弃了「电话」这个东西,转向大家都常用的微信。

那个时候,企业微信对与微信打通的部分表现不是很好,而且日常用户看到企业微信也会觉得有推销诈骗,因此最简单的获客方式还是传统微信收发。

但是这样会带来监管问题,由于微信不是使用拨号中心(也就是猫池)收发的,所以想知道业务员和客户聊了什么就会非常麻烦。这也是我的工作需要介入的部分:如何让这个过程透明。

所以那时候公司就有个小分队,专门从事微信相关业务的开发(说好听点)。而我负责的主要是这个工作的另一个方面:养号

你日常见到的微信号,都是大家在差不多时间注册的,好友、朋友圈、公众号、订阅消息、账单通知、微信支付等都有使用记录。但是每个人能同时聊天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微信号。

那时候我就在研究如何自动化这个「养号」的流程。从新卡的 4G 注册新微信,然后开始生产内容、用户行为、使用记录、择时加好友、聊天、拉群,最后到简易模拟 GPS,访问当地商户等操作基本做了个遍,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说大概养好一个微信号。

这个过程使用代码实现,就变成了一个自动分发的计划任务。当然不止一个手机,所以少不了群控。当然不能让用户一直接电脑才能用,所以还开发了对应的 App 收指令。当然有了 App 还得有对应的后端去 CRUD……

所以基本上把微信的生态玩了个遍。

然后到了 19 年年底,感谢 Shell 和桑总(这是个梗,为了保护当事人暂时用下这个名字),我有幸进入了流利说。然后开始了 2020 年的「三线厂」Infra 生活。

流利说

这也就是上一篇文里提到的公司。

面试过程还是比较跌宕起伏的…具一位同事离职后描述,我似乎拉高了我的大 TL 招人的门槛…

总共三场,一面问了点基本情况,聊了聊知识储备,顺便考了下 Python 的迭代器和生成器问题。那时候我的栈只有 Python 和 PHP,而且也只是能用的阶段,所以只能说过关。

但是我从没有开发过 Infra 组件,多的背景还是和业务部分相关,所以后面感觉出了大问题。

二面是桑总和另一个老哥,桑总非常直接,问了一堆 OS 和 Kernel 的东西,以及我通过何种渠道获得这些知识。其实他提到的东西都是我现在才有点接触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回答估计是直接 fail 的…
然后另一个问题考了 JSON 的遍历方式,以及如何实现深度优先,会比较简单,直接现场写出来了。
最后桑总还加了个题,实现一个简单的 Redis 只读 Proxy。

当时我对这个题目有点抓瞎,因为不知道 Redis 的协议是什么,平常也只是拿来用,很少有研究过 Redis 的通信协议,命令集等东西,
而且完全没提到能否现场搜(而且现场没有稳定网络),所以我默认为不能搜,而且做题毫无头绪…
最后还是被桑总抓到工位上现场写…有好多同事在看,基本等同于社死了。

不过最后还是 some how some way 通过了面试,发了 offer 过来。

当然,早期在流利说做的事儿也包含了微信的自动化部分,用此自动养号,自动群推功能之类的。

不过在刚入职不久,疫情爆发,而且公司现金流不好看,19 年微信把朋友圈打卡封掉后,主业务的流量掉了一大截,每天都在减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公司裁员了一批。

这是我见过非常可怕的裁员了,坐我斜对面的小哥上午还在聊需求,吃过饭之后就在保安的监督下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在我们余光的注视下,离开了公司。场面十分吓人。

不过,在流利说,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桑总在后来说,流利说就是一个实验室,你可以在里面玩到很多新奇的玩意儿,也可以实现很多想法。我觉得这句没啥毛病。

流利说无论是对 Kubernetes 还是对 Istio 都属于应用比较早的那一批了。在我入职的时候 Istio 就已经有个没有多少量的生产集群在跑,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 1.3 版本。2017年就用上了 OpenTracing,都是社区里的主流实现,架构也很清晰。

在里面先是跟着几个老哥把 CI/CD 过了一遍,写了预生产流量环境,用于压测和线上流量表现、监控、流量 diff 等功能,最后接触了一下 Prometheus 监控告警生态。

最后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10月离开了这里。

TapTap (心动网络)

没错就是早年做 VeryCD 的那家,现在在做游戏。旗下的 TapTap 也是为数不多的游戏分发与社区平台。

入职之后,Infra基本是没有的,cofyc老哥带队,从头开始梳理现有的东西,治理设施出来。感觉就是把流利说的设施概念往这边搬,其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很多修改。自己也不知道这份实现到底如何,只能说有比没有要好。

总得看了看, IaaC、GitOps、CI/CD、监控、告警、观测、链路追踪、流量治理、服务网格、压力测试、安全规范、日志、审计、各类SOP、事故报告等,基本上能做的都做了一遍,有些部分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进去。这也是我在 Tap 做的不开心的地方,啥都没有,又要结果,太累了…
在 Tap 工作的感觉,就像是流利说的两到三倍工作量那么多,很多用户不愿意了解、配合,重构和迭代的任务压在同一批单栈人员身上,他们就得多学一门语言才能完成重构不说,还要或多或少的卷入办公室政治…虽然公司福利还不错,但是我觉得在这种工作节奏和环境下,我无力继续支撑下去了。

连着两年快节奏的生活,给我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我需要休息,至少 Work Life Balance。虽然在 Tap 我从不主动加班,从来都是到点走人,但是每天上班的内容比加班还累,自从上了告警 Oncall 之后,休息就没好过。

最后,在前不久,我也已经离开了这里。

住所

总的来讲,感觉我的窝是跟着工作走的。接下来要不要搬家也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金桥→下南路

19年住在金桥,唯一一个不途径浦西的地铁线金桥换乘大道这几站属于令人发指的挤,而且没有任何换乘站(14和18号在建),而且线路本身用的都是C车,小车型不说还只有4节编组,每天换乘到世博那边就很无奈

于是在 6 月 1 日正式搬到了下南路附近,方便在于世博线7 号线双选(这是因为第一家工作的公司有两个 office,一个在世博,一个在花木)使得我的单程通勤仅需 30 分钟就能到,所以之后在选房子的时候就把 30 分钟通勤列在必备里。

当时是自如合租,不过是业主的房子和装修,不是公寓式那种,但是在三楼。
之前在宿舍和住院部急诊那边睡没啥感觉,自己搬来之后才发现上海的梅雨季节有多么恐怖。房间角落的墙都发霉了,当时也没有预算去买除湿机,空调也不敢 24 小时开,夏天热冬天冷,瑟瑟发抖。

之后换了工作,上班的地点变为了杨浦宁国路,通勤就变为了13 号线汉中路换乘12 号线,不在南京西路换乘是因为这站换乘需要出站。
单程通勤大概需要 1 小时,加上那时候疫情影响,地铁全程无呼吸阀的 N95 挂在脸上,很容易就 CO2 堆积,让自己在本来就不怎么清醒的早上又昏昏沉沉的睡过去。我曾因为这个睡过站好几次。

在 20 年 4 月,随着工作的变动和对通勤的不满,我搬出了这里,新家在蓝村路。

下南路→蓝村路

到了蓝村路,第一个感觉就是我能在 40 分钟内完成通勤,出门就是地铁站 4/6 号线,上班走4 号线外圈转12号线去宁国路,下班原路返回。想去其他地方也可以坐速度更快的 6 号线。
而且这边吃的也多,总的来说还不错。这个状态持续到我 10 月离职,通勤又变为了痛苦的 1 小时。

新工作地点是大宁,在闸北(也就是现在的新静安),附近地铁是1 号线马戏城站,所以我的新通勤路线变为了蓝村路走 4 号线在上海火车站出站走换乘通道,再上 1 号线到马戏城。
换乘通道大概需要走 10 分钟,这给我本来就不充裕的通勤时间又加了个难题。

最后,合同到期,我在到期前两个月左右开始搬家,在今年的2月,搬到了现在所住的地方:大宁路

蓝村路→大宁路

搬到浦西来,其实是我比较抵触的一个事儿,主要是在浦东住习惯了,到浦西来有种变为苏北人的感觉…(当然纯属胡扯,没有地图炮……)

大宁的房子最大的好处在于,我能办居住证了。这也是苦恼了我很久的一个事儿,之前的房子都是由于各种问题,自如推脱不给办理,现在终于搞定了。

另外,大宁路距离公司仅一个郁金香公园的距离,穿过去就能到,步行大概在 20 分钟以内,骑车也只需要 10 分钟,完全脱离了地铁和公交的依赖。
这件事致使我有大半年没有给交通卡充值过了,很大程度上也节约了我自己的开支。

发展

其实我很难过的事儿在于,这三年的三份工作下来,我都没什么机会能真正充电,充实一下自己。三年没有旅游过,没有真正的休息,也没时间去自己读读书。
只能说流利说给了我机会让我看到并体验了一把云原生的感觉,在 Tap 也基本巩固了一遍之前所学,并创造了一些适于现状的工具,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吧。所以说,离开 Tap 的一个原因其实也在于此。

脑子里乱糟糟的,感觉自己还没睡醒,有空了再补补别的方面吧,先占个坑。

换个主题,换个心情。主题来自Icarus

顺便一提,之后会写一些和 Infra 相关的思考和分享出来,不一定对,请轻拍。

Author

Jason

Posted on

20/09/21

Updated on

17/04/23

Licensed under

Comments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